2021年8月13日 星期五

人與人之間的緣分

六月時,連續收到三位親友往生的消息。

 

兩位是親戚長輩,都是年過九十享耆壽往生。

 

 

這兩位長輩的人生經歷截然不同。一位長輩出生在台灣日據時代,日語台語極其流利,但也會講(台灣腔調)國語,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。我跟這位長輩都是用台語交談。


另一位長輩是1949年跟著蔣介石(現在可以不寫「蔣」空一格「總統」)從中國撤退來台灣,講話帶著濃濃外省口音,後來變成榮民的退役國軍。我跟這位長輩都是用國語交談。(我剛剛查了一下,才知道「榮民」是「榮譽國民」的簡稱。)

 

當然到了我們這一代,已經沒有很明顯的所謂番薯芋頭的分別,下一代情況更加好轉,期待以後沒有所謂的本省外省區別。


希望不要再有黑心無良的政客為了政治目的,炒作省籍分化台灣。謝謝。

 

我覺得這兩位長輩的人生故事都非常精彩,也見證了台灣這幾十年來不同族群的縮影。因為只是市井小民,滄海一粟,自然也不會有什麼人會幫他們的人生留下紀錄。人走了,胸腔一口氣沒了,什麼也不會留下,真的很可惜。

  

第三位是我一位高中同學。

 

我常說人跟人之間的緣分是很奇妙的一件事,我跟這位W同學就是這樣。

 

我跟W國中同校,不同班。但是因為有一樣的嗜好,在國三時因緣際會熟了起來,後來還上了同一所高中。神奇的是,高一高二還同班,高三因為分組才不同班。

 

這樣聽起來,我跟W應該會很熟對不對?

 

沒有,我們進了同所高中還分在同一班之後,反而來往的不是那麼密切。

 

說來奇怪,進了高中之後,剛開始因為住家近,還會相約一起搭公車上下課。但是,漸漸的,彼此有了自己活動的小團體。也不能說關係不好,但是,W不是那個下課會一起打球,一起去校外吃麵吃冰,也不是周末會相約去書店逛逛或看電影或聯誼或做閒事的那種同學。

 

就是關係仍在,但是淡了,淡到幾乎透明的那種感覺。

 

高三分組之後不同班,我們只有在校園碰到時會打招呼稍微聊一下。甚至在高中三年間,搭同路公車上下課的我們,竟然也很少在公車上遇到。


畢業以後,各自在不同學校求學,在不同公司上班,幾乎已經不會出現在彼此的生活當中。我印象中,只有某同學結婚時,在婚宴上跟她同坐一桌。席間,同學們還是能聊得很開心,但心裡很清楚,這場喜宴之後,彼此是不會單獨相約的。

 

那場喜宴過後,我也真的沒再見過她。

 

再來,就是二十幾年後的今年六月,因為我沒有加入任何高中社群( FB 跟   line 都沒有,詳情請見《人言可畏》這篇廢文),尚有聯絡的高中同學C某天深夜突然傳訊息到我們的小群組裡,說W突然的,毫無徵兆的就走了。

 

剎那間,我腦海中浮起關於W的第一印象,是我們在國三時,午休吃完便當,兩個人站在學校四樓的走廊上,面對著中庭的小花園,微風徐徐吹來,閒聊著聯考及如何準備考試的事情。我還記得她在陽光下燦爛的笑容,眼睛裡因為有著對未來的美好憧憬而閃閃發光。

 

六月時,台灣是三級防疫,不能舉行公祭,同學們都不能去送W最後一程。那場喜宴,真的是我最後一次見到她。

 

有些人,會突然出現在你的生命中,卻又無聲無息地消失。人跟人之間的親疏遠近,總是那麼地飄忽不定,難以捉摸。

 

照理說,我跟W國中同校,高中又同班兩年,應該會有比較深厚的情誼。但是,兩人沒有刻意彼此疏遠,卻還是漸行漸遠。套句俗話說,就是緣分不夠。(像極了愛情啊愛情也是這樣→這位小姐請不要如此感慨)

 

例如,我至今尚有聯絡的少數高中同學之一L。我跟她在學校時並不熟,是畢業之後因緣際會才熟了起來。我們個性嗜好甚至交友小圈圈都不同。但她卻是我極少數自高中畢業之後,幾十年下來從不曾斷過聯繫,並且算是比較常聯繫的同學。L同學結婚生子我都有參與到,這就是所謂的有緣分。

 

人跟人之間的關係與聯繫,強求並沒有用(這點我有深深的感觸),凡事冥冥之中自有安排。只能說,珍惜現在還在你身邊的所有人事物。這些人事務,除了自發性的意願,更多是那未知的緣分所帶來並且維持的。


所以「因緣際會」在這篇文章用了好多次啊。(其實也是我詞窮)


祝福這兩位長輩及W同學,一路好走,並且能夠到達他們的嚮往之地。(真心誠意的)


農曆七月是吉祥月,祝大家平安健康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